一个产品10种收费!这样的海外投资贵不贵?

发布日期:2024-07-25 09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一个产品10种收费!这样的海外投资贵不贵?

有些金融创新把投资化繁为简,有些创新则反其道而行之。

日前,业内的一家龙头大型券商机构与外资私募合作,向高净值投资者推荐了一只私募性质的信托计划。

这个信托计划的特点是,能够投资海外——日本市场。

但随着多家金融机构的参与,这只产品最终“包装”出了三层结构和10种收费项目。

相关各方为什么要推出如此复杂的结构?

在公募基金已有日股投资的情况下,这个信托产品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呢?
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
底层策略:海外主动选股

根据相关产品的材料显示,相关募资最终的目标是投向由某大型日本投资机构(后简称Y机构)主导的日股主动选股策略。

这家日本投资机构采用的股票投资策略和国内比较类似,即主动选股。

具体操作手法也是国内类似的,先圈定上千个股——再量化筛选——再主动投资团队研究分析——最后选出30个股票左右“构建组合”。

虽然这种策略比较传统,但该团队日常搞研究的是日股,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这个团队提供的投资服务还是国内比较少见的。

产品架构:三层嵌套

虽然,相对定位稀缺,但这个产品的费率和结构,实在是有够“复杂”。

纵观整个资产结构,产生了三层嵌套的模式:

第一层是内地投资者可以投资的母产品A(权益类信托计划)

第二层是外资私募发起的标的产品B(Y机构在华的私募子公司发起产品)

第三层是海外基金C(Y机构团队管理的离岸美元基金)

具体操作是,客户把资金投向了A产品,A产品把资金又投向了B产品,B产品最后把资金投向了位于境外的C产品。

这是一种曲线投资海外的机制,业内也称之为QDLP。

对于外资私募机构而言,它们手里必须有监管机构批准的QDLP额度,否则这个资产不可能合规的流向海外。

收费项目:高达10种

参与的机构多了,自然收费上来了。

而这次的产品费率更加让人“大开眼界”——高达10种。

比如,认购A产品时,客户要支付1%的额外的认购申购费,另外,信托品种的管理人还要获得0.1%每年的信托报酬。

此外投资者还必须支付每年0.01%的保管费。

投资者还会被收取一项“耳目一新”的固定代理销售费,收取方是代销券商,费率是0.90%每年。

此外,投资者还会“承担”许多隐性费用,包括C基金的管理费、托管费、行政管理费,以及通道上的B基金的一系列费用。

唯一让人稍显宽慰的是:虽然这是一只面向合格投资者的私募产品,但产品说明中有着“业绩报酬无”的字样。

也就是,基金管理人并不收取后端业绩提成。

穿透后是类公募

客户资金最终投向的底层基金,投向日本股市高端制造、工业自动化、医疗与健康、消费升级等板块。

但公开信息中,这是一种在全球多地可销售的基金,起购门槛在100万日元(折合人民币4.62万元),之后每次追加的门槛为25万日元(折合人民币1.16万元)。

多个海外信息网站上,均有这只底层基金的股票持仓、规模变化、业绩表现等细节信息。

如此公开化的披露,这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募对冲产品,而是一只海外共同基金。

多层嵌套还有什么隐含信息?

此外,产品说明书提及无平仓止损机制的风险。

这意味着什么?

一方面,这可能意味着会资金受托人(即基金管理人)无义务主动采取任何止损操作(包括但不限于减仓或平仓操作)。

另一方面,也可能相较于设置了平仓止损机制的产品,该产品可能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。

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,由于产品实际嵌套了三层,如果轻易的安排止损机制,可能意味着后续运作和经营上的巨大不确定性。或许是考虑产品存续的需要,这个产品没有安排止损机制。

但这也从其他角度提醒了投资者,嵌套投向海外资产的产品,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本土在岸产品不需要承担的风险,比如汇率风险、比如三个产品各自的管理风险,比如海外投资的波动风险等等。

这对产品的运维管理,提出了一定的要求。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